2022年10月21日,受12BET官方网的邀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葛承雍教授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849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104教室举行,主题为《希腊酒神在中国的流传——西安隋墓考古出土古代“醉拂菻”神话驼囊》。讲座由国科大12BET官方网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主持。
汉文史料将继承希腊罗马文化的拜占庭帝国称为“拂菻”,长期以来由于拂菻造型艺术的文物传入数量稀少、年代久远而彰显不明,学术界对此涉足很少甚至断然否认。此次讲座葛承雍教授从西安隋墓考古出土古代“醉拂菻”神话驼囊切入,对希腊酒神在中国的流传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研究。讲座主要分成三个部分:西安隋墓出土 “醉拂菻” 驼囊的特征、酒神狄俄尼索斯艺术造型的流传、狄俄尼索斯酒神文化在中国的遗痕。
一、西安隋墓出土 “醉拂菻” 驼囊的特征
(图源《“醉拂菻”:希腊酒神在中国——西安隋墓出土驼囊外来神话造型艺术研究》)
近年西安考古从开皇、大业年间的隋墓中共发掘出土六件“醉拂菻”驼囊。葛老师总结认为驼囊上的“醉拂菻”造型图案主要有以下五点鲜明特征。
一是酒神狄俄尼索斯,以深目高鼻,脸庞布满浓须,赤裸全身,腰间扎动物皮,肚子肥硕的人物形象,同酒器来通、常春藤组合,构成典型的酒神形象。
二是随从。酒神的随从也是他的信徒,一为萨梯尔,身穿象征罗马男性地位的托加袍,有时半人半兽似潘神形象。另一位为女子迈那得斯,身着束紧腰带的无袖短袍斯托拉。一男一女两个随从搀扶醉醺醺的狄俄尼索斯,酒神则步态跌撞,头垂手落。
三是安法拉罐和来通角杯。安法拉罐用来装酒或芳香油,是具有典型西方造型风格的器物。来通角杯则在酒宴上具有重要的仪式和象征作用。
四是拱形门廊柱子。为罗马式拱券门加上华丽雕刻,呈科林斯式(古罗马传承古希腊建筑艺术的一种柱式风格)倒置的铃状。建筑和人体相匹配,成为古典主义理想的展现。
五是常春藤装饰。在最崇拜酒神的希腊阿卡奈地区喜欢用常春藤装饰庆典场所,其他地区则更多用葡萄表示丰收的果实。
整体而言,驼囊呈现的画面神韵独出,技法娴熟。此外,驼囊侧面顶部有头颅高昂的武士,其形象具体指示为何则有待进一步的解读。
(图源《“醉拂菻”:希腊酒神在中国——西安隋墓出土驼囊外来神话造型艺术研究》)
二、酒神狄俄尼索斯艺术造型的流传
狄俄尼索斯神是酒神和狂欢之神,最初并不是奥林匹斯的主要神祇,因为重生的神话,在希腊后期历史中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葛老师指出,在西方古典艺术中,酒神形象主要有三种类型,最早是留着长胡须的男子形象,后来又变成漂亮文弱的青年形象和童婴的形象,以酒器、常春藤花圈、葡萄藤、酒神杖为主要标志。
拜占庭帝国境内也流行狄俄尼索斯酒神,出现在艺术品中的狄俄尼索斯神常常都是东倒西歪醉醺醺的形象,与他形影不离的是酒罐或酒杯,葛老师强调这是“醉拂菻”的最基本特征,有的图案上狄俄尼索斯手持神杖与狮子或豹在一起,被人们混同为外邦进贡狮子的拂菻图,实际上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此外,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彩绘陶骆驼驼囊上的酒神形象或被解释为印度的俱毗罗甚至基督,葛老师认为这些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从造型上看当是典型的“醉拂菻” 图像,与隋墓出土驼囊的 “醉拂菻” 图像系出同源,都源自中国隋代。
(图源《“醉拂菻”:希腊酒神在中国——西安隋墓出土驼囊外来神话造型艺术研究》)
三、狄俄尼索斯酒神文化在中国的遗痕
在这一部分,葛老师先是对酒神文化在中亚、巴克特里亚、犍陀罗等地区的传播进行了梳理,随后指出由于缺乏史料与深入研究,酒神从三国时期进入中国后,人们就常常将“醉拂菻”形象与胡人骑狮混为一谈。
中国出土的狄俄尼索斯酒神形象最明确的就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甘肃靖远县出土的鎏金银盘。关于银盘上模糊的青年男神像,学界众说纷纭。葛老师认为持神杖倚靠在花豹或狮子身上的年轻男神,虽是狄俄尼索斯酒神形象,但还不是 “醉拂菻”,即不是葡萄节欢庆饮酒后醉醺醺的形象。
隋唐时期在长安盛行的拂菻风劲吹一阵,其影响甚至延续到宋元时期。隋唐时期中国与拂菻(拜占庭帝国)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几座隋墓“醉拂菻”驼囊神话艺术图像的连续出土对于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西安考古发掘出土的“醉拂菻”陶骆驼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完整陶骆驼表明,隋代陶骆驼造型艺术中流行着外来酒神的“型”,艺术工匠有同类的母范模式或模本,葛老师认为这不仅再次证明常用神话艺术表达的“希腊化”文化传入中土被接受的独特风采与审美轨迹,而且证明隋唐长安是中西交流“异域情调”的丝路传播地,为我们解疑释惑提供了极好的物证。
最后,尚雪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葛老师针对老师及参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也在大家踊跃的提问和衷心的感谢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