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BET官方网 12BET官方网 12BET官方网 12BET官方网

明德讲堂M861报道: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演变

  • 图文/郭煜宸
  • 创建时间: 2022-12-12
  • 2545

        12月8日下午,应12BET官方网教授黄荣光教授之邀,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邱耿钰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演变》的讲座。邱耿钰老师为《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卷》第五章“民间制陶工艺技法”的作者,在陶瓷工艺史研究方面堪称“活字典”。此次讲座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由黄荣光教授主持,超300位同学参加。

        邱耿钰老师首先介绍了陶瓷的种类。一般来讲,我们对陶瓷的认识往往是从外观开始的,外观通常又和工艺有关,包括装饰工艺、烧成工艺等。陶瓷品种的差异主要也是由制作过程中的这些工艺所决定的。陶瓷一般分为陶器和瓷器两大类啊,其中陶器又可以分为素陶、彩陶、黑陶、灰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彩釉陶等。瓷器一般从大类上来可以把分成青釉瓷器、黑釉瓷、彩釉瓷、彩绘瓷等几大类,每一个大品类之间都有前后发展的演变顺序,并且在工艺上互相有内在联系。基于此,在详细介绍陶瓷种类的过程中,邱耿钰老师融入了中国传统陶瓷工艺及其演变。

        素陶一般是指没有上釉、上色和其他装饰手段的单色陶器,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就已出现,是各类陶器的原始形式。延续数千年,在此基础上诞生了黑陶、白陶等。素陶至今仍有沿用,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造型不断变化。器物造型的变化,体现出的是功能的不同和审美的变化。如寺洼文化中的马鞍口双耳罐,双耳可栓绳使用,并且在视觉上仿佛把口部两侧提了起来,形成一种审美效果。
        距今7000年前黑陶已经出现,黑陶原料是一种胎体黑色或黑灰色的低温烧制无釉陶器,其胎土原料中含有铁,烧成后期需将窑炉封闭或“窑外渗碳”,使原料无法充分燃烧形成还原气氛从而烧制而成。灰陶和其工艺过程完全相同,只在胎土成分、烧制过程中有细微差异,后世作为砖瓦大量应用于建筑中。仰韶文化时期的黑陶制品已有较为复杂的造型;龙山时期的蛋壳黑陶器壁极薄,是泥条盘筑或单纯拉坯制作无法达到的效果,证明在距今4000年前的这一时期可以帮助修坯的快轮已在我国出现。
        白陶指表面和胎质都为白色的陶器。其原料一般有两种,其一为成分以氧化硅和氧化铝为主的粘土,也就是高岭土;另一种粘土的成分以氧化硅和氧化镁为主。胎土较纯粹而不含铁,故而可以烧制出白色胎体。距今7500年左右,已有装饰、造型都比较精致的白陶罐出现。距今5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的双耳白陶罐,腹部一侧向外鼓起而一侧为平面,体现出方便背负的设计思路。因为白陶质地较纯净、材料相对难得,距今约4000年,存在用白陶制作的仿青铜器造型陶器。
        印纹陶表面有拍印或滚压上的机理纹样。最早的印纹陶基于成型工艺的需求而出现。在泥条盘筑的陶器制作工艺中,泥条之间可能有缝隙,在干燥或烧成过程中器物可能开裂。应用拍印或滚压工艺,可以使泥条更好弥合,泥坯更为致密。早期炊煮器常选用在加热中不容易裂开的夹砂陶而非更细腻的泥质陶,夹砂陶因为泥料中含沙,在盘筑中更不容易弥合,故而更需要拍印或滚压;另外表面有印纹的陶器更易拿取,隔热效果更好,这也是印文陶的又一功能。
        彩陶是在素坯上用色料彩绘后入窑烧制而成的陶器,是对素陶美化和加工的结果,是最早进行纯粹装饰的陶器品类,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品种之一。最早的彩陶只有黑色彩绘,后期发展出红色、白色等。彩陶的出现,证明当时已发明出可以在器物上绘制、并在历经高温后依然存在的颜料;窑炉烧制温度也比较高;更为细腻的胎质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淘洗泥料的工艺;精美的彩绘图案说明当时已出现了毛笔,是我国绘画和装饰的一个源头。彩绘陶则是在已经烧好的陶器上彩绘。这种工艺可以保留下更为鲜艳、丰富的颜色,但这种彩绘不易保存,遇水、摩擦等极易损毁,这一无法实用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明器陪葬。
        印纹硬陶烧制温度远高于前述陶器,主要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时期,春秋之后仅散见于民间。印纹硬陶所用原料为含杂质较多的磁石类粘土,烧成温度较高,陶质更为坚硬、致密、细腻。可见这一时期,胎土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窑炉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封闭性、保温性大大提高。
        低温铅釉陶实际上出现于高温石灰釉之后,著名的唐三彩即为铅釉陶器。不同于前代铅釉陶的单色釉料,唐三彩使用多种颜色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熔融流动形成图案花纹。在将铅釉作为图案填色应用时,为了避免铅釉流动,陶胎上需要刻线以起到隔离作用。后来铅釉陶逐渐用于建筑,也就是故宫等建筑所用的琉璃建筑构件。
        介绍完陶器及其工艺演变后,邱耿钰老师开始讲解瓷器。瓷器的最早阶段为原始瓷器。瓷器胎土为瓷土,表面施釉,在1200℃的高温下烧成;和印纹硬陶的原料、烧成温度相同,但多了一层釉料。施釉工艺出现的源头说法多样,可能来自陶器制作工艺中使器物表面更为光滑的陶衣;也可能来自烧窑过程中的草木灰飘落在器物表面形成的灰釉。
        青釉瓷器又称青瓷,釉料中含有一定量的铁,故而根据烧制温度不同釉面在在烧制后会发黄或发绿。青瓷在汉代的越窑已经出现,此后延续千年,不同年代的青瓷制作水平差异极大。宋代青瓷表面质感如玉,在宋代符合社会流行审美,达到发展高峰,南方龙泉窑、北方汝窑都是知名窑场。龙泉窑青瓷釉厚而较暗淡,追求如玉质感。耀州窑釉料轻薄,以刻花青瓷闻名。钧窑本是青瓷窑场,釉乳白发青,可能是釉中加磷酸形成的乳浊效果;著名的“窑变”是在釉中加含铜物质和磷酸在烧制中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一时期,出现了“开片”工艺,开片原本是烧制过程中胎和釉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瑕疵,后被作为特殊工艺应用传承。
        黑釉瓷器泛指看起来接近黑釉的瓷器,包括黑褐色、绛红色、赭黑色在内的黑釉瓷器,和青瓷都属于铁质釉系统,区别在于釉料中含铁量的不同。东汉时期上虞地区已经烧制出黑釉瓷器,至魏晋时期浙江德清窑黑釉瓷达到较高水平。不同于现在制作中需要专门添加铁的工艺要求,古代黑釉产地的制瓷原料中含铁量本身较高,只需简单处理即可烧制黑釉瓷器。唐代花釉在黑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黑釉瓷器在宋代的流行以及黑釉茶盏的的烧制,与当时社会的饮茶风气有密切关系,吉州窑黑釉瓷器变化多端而独具风格,建窑天目釉、油滴釉为知名产品。
        早期北方白瓷是在白胎上挂透明釉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由青瓷演变而来。早期工匠在烧制青瓷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铁含量对成品颜色的影响,将铁除去干净后就得到了白瓷。以邢窑和定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出现打破了青瓷的统治地位,也为之后彩绘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飞跃。早期北方白瓷微微发黄,后期以景德镇为代表的南方窑场将白瓷发扬光大,烧制出的很不一样的白瓷,因为颜色在青白之间而被称为青白瓷或影青瓷,自宋代一直延续至今;明代南方窑场烧制出颜色更为纯净的甜白瓷,是白瓷工艺的高峰。在缺乏白胎原料的情况下,北方生产出一种化妆白瓷,在灰白色瓷胎上先挂施一层瓷制白土后入窑在氧化焰气氛中高温烧成。磁州窑将化妆白瓷发展到了极致,和刻划花等手法结合发展出数六七十种装饰工艺。
        彩绘瓷在三国时期实际已经出现,分为釉上彩、釉下彩两种,唐代长沙窑彩绘瓷当时主要出口国外,在国内较为少见。文人画很可能在彩绘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反过来推动瓷上彩绘的进步。南宋时期北方瓷上彩绘技术被传到南方,景德镇窑改变彩绘原料就得到了青花瓷。釉上红彩、绿彩统称为釉上多彩瓷器,大多为异地彩绘,即在销售地加彩二次入炉烤花而成。斗彩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绘结合的瓷器,五彩则是釉上色调更为丰富的斗彩。粉彩特点在于勾线后上色前以“玻璃白”衬底,颜色得以晕染开表现出浓淡变化。最晚近时期的新彩瓷又称洋彩,技术自国外引进,颜料可互相调配,烧成前后颜色没有太大变化。
        邱耿钰老师最后介绍了彩釉瓷。彩釉瓷工艺可能来源于彩绘瓷,彩绘颜料加入釉中就形成了彩色釉料。红釉最得古代帝王喜爱也受窑炉温度、气氛影响最细微而最难烧成;此外的蓝釉、黄釉、黑釉的那个颜色丰富,品种多样。之后,邱老师用表格呈现出传统陶瓷新品种的发明与演变,在回答完同学们的热情提问后,讲座圆满结束。

主讲介绍:
        邱耿钰,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并留校任教 。1995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系在职博士研究生,专攻“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2000年获清华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出版专著:1.《中国现代民间陶瓷研究》2.《中国手工艺——陶瓷烧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中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民间制陶研究》2.《藏族传统制陶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