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著名冶金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公司党委书记、12BET“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特邀嘉宾陈建立教授来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带来“金铁交融:先秦时期区域技术交流”专场报告。
陈建立老师简要回顾了冶金考古的研究历程,随后从先秦时期陨铁金器及其共存金器,先秦时期人工冶炼铁制品及其共存金器,中国古代金、铁技术的起源与本土化等部分展开本次讲座。
陈老师介绍到,金与铁有着共同的特点——黄金、陨铁及少部分自然铁都可以直接采集、融化锻打成型。早期遗址中铁器往往伴随着金器出土,而铁器还常与铜或玉组合在一起。如河北藁城台西村、北京平谷刘家河墓地、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河南浚县辛村、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M2009,都出土了陨铁制作的铜铁复合器并伴有金器。其中,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一件商代中期(14thc.BC)铁刃铜钺曾被误以为人工冶铁制品,时任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夏鼐先生邀请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柯俊先生对其进行鉴定。柯俊先生通过电子探针、金相和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发现了铁刃锈层中的高、低镍钴的层状分布,认为铜钺的铁刃应是由陨铁锻成。除了铁刃铜钺,藁城台西遗址还出土了金箔制品,被推测用于器物表面装饰。在这次铁刃铜钺分析之后,北京科技大学开始成体系把科技分析引入到冶金考古中,更多自然科学背景出身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北京平谷刘家河墓地也出土了一件商代中期(14thc.BC)铁刃铜钺,刃部由陨铁制成;一并出土的金器包括金臂钏、喇叭形金耳环等——这种锻打喇叭口型器物多见于甘肃、内蒙与欧亚草原等地。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的铁援铜戈为商晚期器物(12thc.BC),是目前中国南方地区发现最早的铁质器物。该戈的铁援部分为陨铁材质,而这件商代铁援铜戈出土在叶家山西周曾侯墓中,可能与“周初”的分器制度有关,墓中同样也出土了金箔片。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五件西周末期(8thc~9thc.BC)铜铁复合器,其中的铁刃铜戈做工复杂,是墓主人权利财富的象征;同一座墓葬中还出土了腰带上的黄金铸品,而中国出土最早的黄金铸品来自安阳殷墟。陈老师指出,在商代中期之后,从边疆到中原,金器的锻造技术逐渐转变为铸造技术。
随后,陈建立老师梳理了从商代中期至战国早期中原及周边地区多处地点出土的早期人工冶铁制品和遗址中伴随出土的金器。如甘肃临旗磨沟遗址出土的铁器为目前中国境内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年代为商代中期(公元前14世纪左右),由块炼渗碳钢锻打形成,伴随出土有金耳饰等金饰品。河南三门峡地区此时除了陨铁制品,还出土人工冶铁器物,年代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陕西韩城梁代村遗址和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则提供了更多块炼铁制品的证据,其中刘家洼遗址出土的黄金制品既有中原风格也有草原风格。而山西天马曲村出土了目前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生铁制品。陈老师认为,中国生铁技术应是在块炼铁技术的刺激下,结合中原地区悠久的铸铜技术,率先在西北地区发明,并逐步发展成生铁冶炼技术体系。之后陈老师又相继讲了郧县乔家院出土的玉柄铁剑、随州文峰塔出土的铁足铜鼎、马家塬出土的铁器等器物及其制作技术。
陈建立老师结合早期黄金制品分布图与早期铁器制品分布图梳理先秦金器与铁器的关系,指出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陨铁制品,西北地区出现最早人工冶铁;而在中原地区,河南山西陕西交接的黄河金三角地带,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由陨铁、块炼铁制作技术发展出生铁技术,并与黄金的使用有着非常强烈共存关系。陈老师认为,铜、铁、黄金的锻造技术先后由中亚、西亚地区传入中原后,技术上进一步有了提升。
陈老师指出,黄金的使用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中国北方地区最先使用金器,传入中原地区后,金从人身装饰转变为器物表面装饰,并最先开始流行铸造金器。与金器类似,冶铁技术也可能自西方传来,中国北方地区最先使用陨铁和块炼铁技术,到了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率先发明生铁冶炼技术,并自中原向周边地区广泛传播。
陈老师认为,先秦两汉时期社会的每次重大变革,均与冶金术的外来和本土创造有关。青铜冶铸技术东传、青铜器的广泛使用伴随着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起源;而冶铁技术的传入、生铁冶炼的发明和铁器的普及则孕育了庞大的秦汉帝国。陈老师总结到,融入世界体系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金与铁是古代世界冶金技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讲座结束后,12BET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副教授向陈建立教授赠送了【谷雨计划·国科大文化遗产保护宣教公益行动】讲座嘉宾纪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