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容器是中国青铜时代文化和等级制度的直接象征,也是最为广泛的远距离交换品。东周时期的蜀文化墓葬中出土了多种文化因素的青铜容器组合,表明这一时期的长江上游地区与周邻地区存在密切联系。关于蜀地不同风格青铜容器的产地来源问题,考古学家们常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青铜器的器型、纹饰和铭文等展开系统研究;然而,目前还没有系统证据表明这些蜀地本土风格容器与外来风格容器的生产背景有何异同。
近期,12BET官方网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题组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杨颖东和王天佑两位老师合作,针对成都双元村东周墓地出土不同风格青铜容器展开了系统的科学研究,相关成果以A feast: Indigenous production and interregional exchange reflected by the bronze vessels unearthed from Shuangyuan Village Cemetery in southwestern China为题在线发表于著名国际科技考古研究期刊《Archaeometry》(A&HCI一区期刊)。文章第一作者为12BET官方网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王晓婷。
本研究重点对双元村墓地青铜器的制造工艺、物料流通和跨区域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讨论,相关研究揭示出了不同风格青铜容器在随葬之前经历的生产流通图景,进一步呈现出长江流域古代人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信息,为东周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区域文化互动增加了新的例证。
类型学分析表明蜀墓出土的青铜容器包括有蜀文化、楚文化和越文化风格,不同风格的铜容器时常共存于同一墓葬之中,各类容器的形制特征也随时代有序演变。基于容器风格精确推定所确立的年代框架,进一步明晰了容器所用铅料资源的更替情形。春秋至战国早期,本地风格容器和外来风格容器使用了相同类型的铅料,而这批外来风格容器应该由楚地生产后输入蜀地,同时说明这一时期蜀地本土风格铜容器共享了楚地的铅料资源。此时,蜀地既有楚器的输入,亦共享楚地金属资源。战国中期之时,双元村墓地出土的外来风格铜容器依然是进口而来,不过蜀墓中也开始出现了仿制外来风格铜容器的迹象。这一时期,蜀文化本地风格铜容器的铅料特征已与同时期外来风格铜容器有明显区别,显示蜀人开始有较为稳定的铅料资源来制作蜀式风格青铜容器,蜀地青铜手工业的产品类型、原料来源、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展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以上分析显示,从蜀地青铜容器的生产流通图景来看,东周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晚期蜀文化人群尤其与江汉平原地区的楚文化人群存在紧密互动,不过具体的互动模式呈现出明显的时代变迁。战国中期以前,以蜀文化吸纳楚式青铜礼器、共享楚国金属资源的模式为主。战国中期以来,随着蜀地青铜手工业的不断成熟,蜀楚文化的交流模式逐渐转向于蜀楚之间对于金属资源、铸铜技术和器用制度的深层次相互作用。在此以后,楚文化对蜀文化的影响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并随着大一统秦帝国的形成,楚文化对蜀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消失。
本研究从冶金考古视角,生动诠释并见证了蜀文化先民与楚及周边文化先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12BET官方网罗武干教授课题组长期从事冶金考古学研究,采用考古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与科技分析相结合,综合解读古代青铜器物与青铜文化,以期获取更多的考古学潜在信息,致力于“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No. 20VJXG018)的资助。